中文      English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研动态
CMHL研究中心成员赴日本参加第13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IWSH2025)
编辑:【admin】     加入时间:【2025-9-5】
       2025年8月25-28日,第13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The 13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and Marine Hydrodynamics, IWSH2025, Fukuoka, Japan),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执委会主办,日本九州大学承办,日本九州大学胡长洪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来自德国、英国、法国、丹麦、西班牙、意大利、克罗地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共190多位教授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船舶推进效率优化、船舶运动与波浪载荷、计算流体力学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应用等11个学术议题开展研讨,为全球该领域科研人员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共收到160多篇会议摘要,经过审稿,最终有95篇全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IWSH)执委会主席、上海交大CMHL研究中心主任万德成教授,日本关西造船工程学会主席Soichiro Inoue教授,日本九州大学RIAM研究所所长Yoshihiro Kangawa教授,本次会议主席、日本九州大学胡长洪教授,分别在IWSH2025开幕式上致辞。
 
      万德成教授作为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IWSH)执委会主席,在IWSH2025开幕式上介绍了IWSH会议的发展历程和价值理念。他简要回顾了IWSH会议的发展历史,生动详细介绍了IWSH会议的价值理念,即IWSH四个字母本身所蕴含的“International”、“Width”、“Specialization and Space”和“High Quality”。相信在这样的IWSH精神指引下,IWSH会议一定会越办越好。全体与会专家和学者,高度认同和肯定万德成教授对IWSH会议价值理念的诠释,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多年来推动IWSH会议高质量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IWSH2025会议共有113个学术交流报告。会议特邀了七位国际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分别是美国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Frederick Stern教授,日本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的Takanori Hino教授,意大利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的Ermina Begovic教授,日本Osaka University的Masashi Kashiwagi教授,中国大连理工大学的张桂勇教授,日本Nihon University的Tomoki Ikoma教授,澳大利亚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Jason Monty教授。这些大会报告内容丰富精彩,展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发展方向。

 
Frederick Stern教授做大会报告




Takanori Hino教授做大会报告




Ermina Begovic教授做大会报告




Masashi Kashiwagi教授做大会报告




张桂勇教授做大会报告





Tomoki Ikoma教授做大会报告




Jason Monty教授做大会报告
        CMHL研究中心主任万德成教授,带领CMHL研究中心成员共13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他们分别是2位青年教师王建华副研究员、曹留帅博士,1位博士后叶茂坤博士,5位博士研究生邵聿明、高启迪、刘明秋、王仪培、郭勇志,4位硕士研究生李心怡、毛天仪、孙域恒、刘雷轩等。

       在3天的学术报告交流中,CMHL研究中心成员们分别在多个分会场作报告交流,展示了CMHL研究团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叶茂坤博士做了“Attention-Enhanced CNNs for Mooring Tension Prediction in FOWTs under Random Waves”的报告。针对现有锚链RNN类型时序预报方法难以有效考虑不同变量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挑战,研究提出使用CNN网络作为基础,融合空间和通道注意力机制,开发了基于注意力机制增强的CNN网络模型用于漂浮式风机的锚链张力实时预报任务。验证表明模型相比于传统的RNN类型的锚链预报模型在高海况下的锚链张力预报精度更高,为漂浮式风机的设计运维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会专家对叶茂坤博士提出的注意力机制在提升漂浮式风机锚链张力预报的效率与精度方面的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关注该模型在应对极端海况、不同水深等更具挑战性场景中的潜力。围绕模型的实际工程部署策略、极端工况下的外推鲁棒性与复杂环境中的泛化能力,专家们与叶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博士生邵聿明作了题为“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 Breaking Flowsaround a Wedge-Shaped Bow”的报告。报告基于浸入边界方法、CLSVOF界面追踪方法与自适应网格加密的高精度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楔形船艏在不同偏航角下的破波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偏航角的增大,船艏迎浪侧的液膜撕裂与波浪翻卷显著增强,气管结构的分布范围扩大,伴随更强烈的液滴飞溅与气泡掺混。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液滴与气泡在流场中表现出的复杂特征及其背后的多相流动机制,为船舶减阻、抑制飞溅及气泡尾流预测提供了新的参考。
       博士生高启迪做了题为:“Euler-Euler Method for Air Mixing Wake of Ship under Air-Layer Drag Reduction”;以及“Wall-resolv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ver a Wall-mounted Finite Hydrofoil”两份报告。
        第一份报告,应用Euler-Euler方法对气层减阻船的气液混合流动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在气液混合流动的气体喷射入水、气液混合发展和混合流壁面流动的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同时对船尾气体上浮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桨盘面的伴流分数,分析了气液混合流对于船体流场,特别是尾流场的影响和减阻效果。
        第二份报告,应用壁面解析大涡模拟方法,对一固定在壁面上的水翼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与试验对比水翼不同位置处的壁面脉动压力,验证了该方法在壁面脉动压力预报上的准确性。同时设置了水翼存在一定的攻角工况,通过对比相同位置处壁面脉动压力的差别,结合流场和涡结构分析,得出了存在攻角对于水翼流场和壁面脉动压力的影响等相关结论。
       博士生刘明秋作了题为“Numerical Study of Wake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under Different Layouts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的报告。报告基于大涡模拟与致动线模型耦合的方法,研究了海上风电机组在不同排布与大气边界层稳定性条件下的尾流效应与机组性能。结果表明,稳定边界层下的尾流结构显著不对称;在中性边界层下,交错排布与增加轮毂高度可显著提升下游风机功率输出,但同时加剧来流非均匀性并增加疲劳载荷;而在稳定边界层条件下,由于尾流固有的不对称性,在特定布置下反而改善了来流均匀性,同时实现了功率提升与疲劳减轻。研究为海上风电场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博士生王仪培做了题为“Wak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rcular Cylinder in Linearly Stratified Flows Using OpenFOAM”的报告,以经典的二维圆柱绕流为研究对象,基于buoyantBoussinesqPimpleFoam求解器,开展了在不同雷诺数(Re)、内傅汝德数(Fr)组合的数值模拟工作,通过复现经典文献的试验现象,对比试验数据,验证了求解器的可靠性。利用schlieren方法对扰动的密度场进行了可视化,并重点分析了尾流的流态特征,对比了阻力系数与速度亏损。发现当Fr从4.37减小到2.3时,阻力系数和速度亏损也随之减小,流场形态从湍流状态下的涡脱落转变为层流状态的涡脱落。
        博士生郭勇志作了题为“The influence of wind-wave-current coupling environment on the hydrodynamic and flow field of submarine”的报告,研究了风-浪-流耦合环境对水下潜艇水动力性能和流场特性的影响。采用VOF方法和五阶波浪理论对潜艇在不同海况下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波长和波高变化对潜艇纵向力、俯仰力矩和表面波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波长下,Kelvin波向后的传播会受到抑制,而在较大的波高下,这些Kelvin波在表面几乎观察不到。波长和波高的增加都会导致潜艇所受力和力矩的波动幅度变大,但这种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
      硕士生李心仪作了题为“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KCS Ship Bow Wave Breaking”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艏波破碎频率分析的后处理方式,作为统计特征分析中缺乏的时变特征分析的补充,从Top和Bottom视角分别研究了不同艏倾角下艏波波面的频率特征。结果表明,KCS艏波破碎现象中,波面具有0.13Hz左右的主频,并且发现了其小尺度破碎现象的高频重要区间20Hz-60Hz。
      硕士生毛天仪做了题为“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ow Wave Breaking for KCS at Different Yaw Angles”的报告,报告中以三种不同偏航角工况(0°、5°和10°)来研究偏航角对艏破波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随着偏航角增大,船首破波现象中的总阻力增加,波浪高度升高。船体周围流场趋于复杂化,导致涡旋结构发生改变。
      硕士生孙域恒作了题为“Numerical Simulation of Zig-zag Maneuver for Submarine Underwater Control Performance ”的报告。该研究利用STAR-CCM+软件进行仿真,详细讨论了Zig-zag操纵仿真的方法和相关数值设置,对尾舵加以控制,并重点关注尾舵的控制性能。随后,与深水条件进行了验证,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以证明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0/20 Zig-zag操纵的多工况仿真,分析了深度和速度对潜艇转向和机动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Zig-zag操纵过程中不同条件下流场特性的变化。
    硕士生刘雷轩作了题为“Hydrodynamic analysis of NACA0012 hydrofoil with tripwire-induced transition”的报告。该研究以NACA0012水翼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FOAM平台的pimpleFoam求解器,采用一种通过局部注入无质量流产生速度扰动的数值绊线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绊线对水翼流动转捩及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验证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并重点分析了绊线诱导的流场结构变化和涡脱落特征。研究发现,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绊线显著增强了流动分离和涡脱落强度,而在高雷诺数条件下该影响明显减弱。研究结果对水翼绕流控制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本次会议学术报告交流与讨论非常活跃,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借鉴,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IWSH研讨会设立“最佳学生论文奖”,旨在发掘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领域的青年科研人才,鼓励学生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勇于创新。IWSH2025会议成立了“最佳学生论文奖”评奖委员会,由十名知名专家组成,日本广岛大学Hidetsugu Iwashita教授担任评奖委员会主席。本次会议共收到77篇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经过评奖委员会专家严格评审和现场报告表现考察,上海交大CMHL研究中心博士生邵聿明同学,在导师万德成教授悉心指导下,以及与王建华副研究员一起共同撰写的论文《Numerical Study of Wave Brea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urbulent Wind》,从众多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IWSH2025最佳学生论文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并获得2万日元奖金。




       在IWSH2025会议的欢迎酒会、会议晚宴以及闭幕式上,万德成教授以及CMHL研究中心成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不仅交流了学术研究心得和研究进展,也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未来相互学习借鉴和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IWSH执委会研究讨论并决定,第14届IWSH会议将于2027年8月24-27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意大利语:Napoli;英语:Naples)召开,由意大利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的Ermina Begovic教授担任IWSH2027会议主席,并在IWSH2025晚宴上宣布了这个消息。Ermina Begovic教授介绍了IWSH2027会议筹备情况,热情欢迎大家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2027年第14届IWSH会议。
      IWS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Hydrodynamics) 会议于1999年由邹早建教授在武汉理工大学发起召开,此后依次在武汉理工大学(1999、2001、2003),上海交通大学(2005),江苏科技大学(2007),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召开了六届会议。到了2011年第七届IWSH会议,万德成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将其拓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议,会议名称改为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and Marine Hydrodynamics,仍简称IWSH,同时成立了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会议执委会 (IWSH Standing Committee)。此后IWSH会议都在中国境外召开,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分别是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Korea, 2013),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Glasgow, UK, 2015),国立台湾海洋大学(Keelung, Taiwan, China, 2017),德国汉堡工业大学(Hamburg, Germany, 2019),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Finland,2023),日本九州大学(Aalto,Finland,2025)召开。随着会议的不断发展,IWSH会议已经成为船舶与海洋水动力学领域内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Copyright © 2006-2019 船海计算水动力学中心, CMHL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SiyuanLab. 思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