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团队动态
CMHL研究中心三位博士生张晓嵩、张冠宇、马春卉顺利通过博士论文预答辩
编辑:【admin】     加入时间:【2022-1-16】
         2022年1月14日,CMHL研究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木兰船建大楼A1006会议室,召开了博士生张晓嵩、张冠宇、马春卉的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会。预答辩委员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邹早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朱仁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怀新教授、中船集团第708研究所王金宝、中船集团第702研究所周伟新组成,周伟新研究员为预答辩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赵伟文老师、王建华老师、曹留帅老师,庄园老师为答辩秘书。CMHL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万德成教授出席了预答辩会,CMHL研究中心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了预答辩会。


        张晓嵩的博士论文预答辩题目为平板气泡/气层减阻流动特性研究,答辩中首先介绍了气泡减阻和气层减阻流动现象的特征、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数值方法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论文工作中的数值模型构建和数值方法研究,其中包括针对于微气泡流动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气泡复杂动力学行为模拟方法、多尺度两相流问题的耦合算法等。针对微气泡减阻流动、气层减阻流动和气泡/气层兼存与转化的混合流动三个典型问题介绍了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说明了湍流中升力和流体加速度力引起的迁移运动是下游减阻效果损失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气泡尺寸分布与减阻特性的分析,从涡流场角度分析了水气界面抬升和气层破坏的原因,并开展了多因素对气层水气界面、有效长度及破坏风险的影响规律研究,掌握了其主要影响参数并开展了相似关系分析。答辩委员们对张晓嵩的博士论文进行了点评,对题目的表达进行了修改,并针对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创新点凝练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为论文的进一步修改指明了方向。
       张冠宇的博士论文预答辩题目为“无网格粒子法在三维剧烈流动与结构物耦合问题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广泛存在流固耦合现象,开展了数值仿真方法的开发以及流固耦合机理的分析。论文通过引入MPS方法改进模型、三维有限元结构求解模型、基于串行交错算法的分区耦合策略和时空异构流固界面处理技术,发展形成了MPS-FEM耦合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MPSFSI流固耦合求解器的开发,并对流场求解模块、结构动力响应模块、流固界面插值模块以及求解器的总体性能的可靠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验证。随后,将其成功应用于三维剧烈流动与结构物相互作用问题中,可以发现在剧烈流动引发的流固耦合问题中,流体的演化与结构的动力响应具有明显的三维特性。最后,结合水弹性模型,进一步实现对波-物耦合作用问题的模拟,扩展了MPS-FEM耦合方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范围,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意义。各位评委老师对其博士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布局、论文题目、创新点等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马春卉的博士论文预答辩题目为“被动湍流控制下柱体流致振动及能量收集数值研究”,答辩中首先根据现今社会亟需发展低速海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背景,提出了研究流致振动捕能技术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数值模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首先建立了具备求解高雷诺数下低间距比、大幅位移的多柱独立运动的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被动湍流控制的参数分析和流致振动的分支划分;通过振动响应、升力变化、展向相关性等流场细节,揭示了流致振动中“上部分支”和“过渡阶段”两个强非线性流动区间的机理和成因;将非线性弹簧于流致振动能量收集系统中解决启动流速高、能量收集断层等问题;最后,引入协同作用参数设计了低间距多柱协同振动捕能装置模型,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功率密度,为新能源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可靠依据。答辩委员们对马春卉的预答辩论文进行了点评,并针对创新点凝练、文章结构以及题目表述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为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指明方向。
        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对三位同学博士论文工作的质量和创新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论文已达到和符合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意送审。同时各位评委老师对论文的内容布局、创新点凝练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对三位博士生继续完善论文工作,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Copyright © 2006-2019 船海计算水动力学中心, CMHL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SiyuanLab. 思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