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顾问

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顾问

陈十一 院士

陈十一,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浙江天台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国际《湍流杂志》主编,曾任中国《力学学报》主编,还任J.Computational Physics等9个国际、国内杂志的副主编及编委等职务。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Johns Hopkins 大学Alonzo G. Decker Jr. Chair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曾任系主任。国际工学院院长联合委员会执行委员,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分会国际委员会委员,是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周培源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出任过美国物理学会Fellow委员会、Award委员会、Program委员会等多个学术委员会、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曾任教育部特聘教授。2011年9月至今,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何国威 院士

何国威,流体力学家,1963年3月出生于上海,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湍流和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在湍流的统计理论方面,提出时空关联的EA模型,揭示了湍流的涡传播和畸变的耦合机制,预测了时空关联的自相似衰减性质并被实验证实。研究方向包括湍流的统计理论和计算模型, 多尺度大涡模拟方法(湍流噪声和化学反应流的大涡模拟), 微纳尺度流动 (micro-and nanofluidics), 非线性动力学。负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复杂流动的多尺度模型和数值模拟(2004.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弹性湍流的数值模拟(2003.1-2003.12)、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跨尺度力学2001.1-2003.12)、中科院院长基金项目非线性法拉第共振波中的时空混沌(1994.1-199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力学系统的分叉、突变与稳定性(1991.1-1993.12).所获荣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Summer Program Fellowship, Center for Turbulence Research, Stanford University (2002)、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The Senior Fellowship, Center for Turbulence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 (2000, 2003, 2004)、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发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何国威当选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吴有生 院士

吴有生,1942生,浙江省嵊县人,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工程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和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名誉所长。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特邀教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长期从事舰艇结构与设备抗水下爆炸与核空爆研究,在理论、实验、应用及冲击环境记录仪研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解决了舰船抗核加固及战效预估的关键技术。多年来,从事与主持线性与非线性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试验技术及应用技术的系统性研究,船舶结构和船用设备的抗水下与空中爆炸的关键技术研究,船舶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创造性地把水动力学与结构力学融为一体,建立了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同时,从事船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曾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所长等职;曾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成果奖国防项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国际船舶结构大会(ISSC)常委、国际船模试验水池大会(ITTC)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船舶实用设计大会(PRADS)主席(1998~2001)、常委;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编委。